歌唱发声方法之我见(四)

艺术是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,艺术是生活的写照,时代的记录。要了解某一时代的某种艺术,就必须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形态,和与同时代其它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关系。比如解放前的上海,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十里洋场,当时产生了一大批后来称之为“靡靡之音”的歌曲,随之也产生了唱这类歌曲的发声方法。而在解放区,就产生了像“白毛女”“血泪仇”这样的歌剧,也就产生了像王昆、郭兰英这样的歌手,和她们的歌唱方法。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两个不同地域,产生这样的不同并不奇怪,它是时代的需要,是社会的需要。不同的声乐作品,会产生或影响歌唱者的发声方法,这是没有疑义的。

1949年以后,在声乐界产生了所谓“土洋之争”,就是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用“土嗓子”(即民间唱法),还是用“洋嗓子”(即西洋唱法)来唱歌的争论。这场争论后来扩大到文艺界以外的人也参予,时间一直延绵到改革开放以前,还时不时的被提高到政治问题来认为。这个可笑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果,当然也不可能有结果,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思想被搞乱了,音乐人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,不能抒发自己的感情,只能歌唱伟大领袖,只能山呼万岁和配合阶级斗争政治运动。大家一面唱着国际歌“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”,一面唱着东方红“他是人民大救星”,到底有没有救世主?有没有大救星?谁也说不清,也不敢说清。想在那个年代辩出道理来恐怕是不可能的。

现在时代不同了,改革开放使人们可以欣赏到世界上各种高水平的音乐和歌唱。专业人士有更多更广泛的学习机会,人们的眼界开阔了。声乐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,出现了一些世界级水平的声乐人才,民族声乐在国际上也有了很好的影响,这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确是进步了。也只有时代进步了,社会进步了,艺术才可能进步。然而任何民族的声乐流派是逐步发展,逐步传承而成的,所谓的意大利学派,俄罗斯学派等等,都是如此,它不是某个人可以说了算的。我们最好不要寄希望于某个人现在来创立什么中国学派。我们经历过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文化断层,我们也经历过“山呼万岁”的文化专制时代。在我们的思想中还传承着不少改革开放以前的东西,还是习惯于歌功颂德,甚至还习惯于高唱“万岁”!“万万岁”!虽然现在没有“万岁”可唱了,这种思维习惯却根深蒂固,它时不时的反映在我们的歌曲创作和歌曲演唱中。(待续)

(以上的文字和具体的发声方法没有直接的关系,但间接的关系肯定是有的,所以就按插了这么一段。)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