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老的意大利声乐教学中,声乐教师是有分工的,即有的教师专门教学生提高发音能力,使之声带有较强的张力,从而扩展音域,增强音量。有的教师是专门培养学生的乐感,对音乐的理解和怎样运用好声音来歌唱的。这与我们国家的京剧有点相似,你开始学时,师父会告诉你怎样“吊嗓子”,怎样喊“咿”怎样喊“啊”,怎样练“脑后音”等等,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高发音能力,而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跟琴师学的,好的琴师有一肚子戏的唱腔可以教给演员。这说明任何演唱就像演奏乐器一样,一是制造好乐器,二是演奏好乐器。
作为一个好的声乐教师最重要的本领就是选才,“才”选对了就已经成功了百分之六十,因为嗓音条件是一种天赋。那么声乐教师能做什么呢?1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声音潜能。建立控制呼吸系统,锻炼歌唱发声机能,捋顺学生的歌唱习惯。2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感知能力。引导学生大量聆听古今中外歌唱大师们的唱片,培养学生的声音模仿能力和鉴别能力。3教学生由浅入深、由易至难的演唱作品。(不是简单的唱下来,而是相对完整的唱好每一首作品)。4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表演能力。
由于禀赋的差异,其中有的学生是一点就通,而有的学生则要付出艰苦的努力。一个声乐教师选对了“人才”,再加上以上四条,他就是尽职声乐教师,至于学生能不能成大器,那还得看他自己的造化和机遇。
拜师学艺自古有之,有的起到启蒙的作用,有的则是点拨的作用,而学艺的最高境界是搞研究做学问,引领学生搞研究做学问的教师无疑是好教师。
过去我国的戏曲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“口传心授”。还有就是名义上的拜师,实际并没有真的跟老师学,这种拜师无非是两个目的:1崇尚老师的流派。2借老师的名声扩大自己的影响。比如梅兰芳有很多弟子,其实有些并没有真跟过梅先生,他们唱的是梅派,他们称自己是梅兰芳的弟子以此扩大自己的影响,只要梅兰芳认可就无可厚非。
不知什么时候开始,中国声乐界也有了以姓氏命名的流派,什么“J氏唱法”。有人觉得这是妄自尊大,有人觉得可悲,有人觉得可笑,我却对此不以为然,因为这仅仅是一阵风而已,吹过了也就没有了。然而他们的影响力和活动能力远远超过了他们学术本身。所以难怪有的演员为了某种目的也投身其中。这不禁使我想起,蒋介石当年在上海滩拜黄金荣为师,为的只是仗势。